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

上海的“竖店”火了,超多爆款都是这里出的!

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微短剧以其紧凑的情节和短小精悍的时长,迅速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。

上海的“竖店”火了,超多爆款都是这里出的!

今年春节期间,一部名为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的微短剧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,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。

其背后的制作团队,凭借两部作品在寒假期间的收入突破亿元大关,这一成绩甚至一度登上了热搜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

图源:豆瓣

短短几年时间,微短剧行业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,成为了影视行业的一股新兴力量。

在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,因为大量剧组使用手机拍摄竖屏微短剧,横店甚至被戏称为"竖店"。

而现在,上海也有了自己的"竖店"——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,这里已经成为了微短剧拍摄的热门地点,人气火爆。

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微短剧,究竟是如何在这里诞生的呢?

在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,最近正在拍摄的是一部互动游戏微短剧,整个拍摄周期仅有14天,这正是微短剧制作的常态——成本低廉,时间紧迫。

剧组之所以青睐这里,是因为这里提供了一站式转场的便利。与传统影视城相比,这里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场景转换,大大节省了剧组的时间。

中心内设置了百余个室内外拍摄场景,甚至可以使用LED显示屏替代传统实景,实现日夜场景的随时切换,营造出逼真的窗外效果。

贾海丰,一位剧组制片人表示:"这里的场景非常丰富,无论是办公、居家还是会议场所,大多数需求都能得到满足。"

那么,租借这里的场地进行拍摄需要花费多少呢?

据上海华誉名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,不同剧组对场景的需求不同,但通常以时间计费,大约是600元/小时,或者6000元/天。

短视频中心平均每周能接待3到5个短剧剧组,高峰时期甚至一天能接待6到7个剧组。虽然成立时间不长,但其热度却在不断攀升。

从2021年底开始,微短剧行业经历了"野蛮生长",问题也随之出现。

上海的“竖店”火了,超多爆款都是这里出的!

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,一些短剧在情节上过于迎合低俗、狗血的元素,同质化现象严重,抄袭和借鉴现象屡见不鲜,微短剧的质量参差不齐。

为了规范行业发展,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管理措施,建立了"分类分层"的审核机制和标准,引导行业健康发展。

同时,一些注重内容的精品作品开始在市场上脱颖而出。

例如,一位博主自制的三集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系列短剧,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的回家之路,单集观看量均超过千万,评论区充满了粉丝的热情留言,这表明只要内容优质,同样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流量。

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副总经理俞耀表示:"我们观察到,政策方向是鼓励微短剧的发展,但同时也需要引导和规范,希望真正的精品能够服务于大众。"

小红书互联网和文旅行业群总经理赵维晨也认为,微短剧行业的长期发展需要走向高端化,引入更多优质的内容、剧本和演员,以实现行业的长效发展。

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正轨,短视频中心不再仅仅是提供场景和服化道,而是计划从"制景一站式"走向"产业全链条"。

目前,园区已入驻185家影视行业企业,可以提供短剧行业的全链资源。

俞耀表示:"我们提供剧本,剧组可以在园区完成所有拍摄,最后投流上线,实现从制作到制播的一体化。"

为了探索微短剧的更多可能性和行业的良性发展,在本次上海电视节上,还专门召开了首届上海微短剧大会。

大会上,上海市文旅局发布了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,明确了从政策、资金和服务上给予支持,激励业内产出更多的精品微短剧。

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、秘书长于志庆表示,他们已经对行业进行了调研,认为微短剧是一个有潜力的产业,将为行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。

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、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毅表示,微短剧可以融合更多的城市元素,包括文旅、体育、人文等,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。

据测算,2023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.9亿元,预计今年将达到500亿元,2027年将超过千亿。

整个行业仍在迅猛发展期,未来微短剧产业如何开拓更广域的优质内容,吸引优秀创作者是关键所在。

上海的“竖店”火了,超多爆款都是这里出的!

目前,上海已经推出了三大扶持计划,多管齐下,鼓励精品短剧的产出,引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